小学奥数
作为优秀班主任、管理者,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你参加高级研修班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
优秀管理者具备的素质|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优秀班主任、管理者,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你参加高级研修班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看。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一.总感

校长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校长把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民主程序转变化为管理制度,从而在学校建立起客观、完善、系统的管理评价机制。学校的管理机制以及在制度制约下长时间形成的以爱施教、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协同共进、充满正气、乐于奉献的教职工的团队精神即构成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之灵魂。

从根本上讲:校长对学校实施管理的过程,就是构建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铸造学校之灵魂的过程。

简单说:用制度唤醒良知,以良知促进行为,让行为成为自觉。——这就是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这也是学校灵魂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运作和掌控及其成效的达成即是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上述思想就是我于2018年12月23日——29日在苏州参加培训的学习心得之概要。

2018年12月24日上午,聆听了原上海中国中学校长孙占林教授所作的《品牌建设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管理》的报告,不但受益匪浅,而且有终遇知音的感觉。孙占林教授在学校管理中关于评价制度的构建的理念和关于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认知定位上与我的想法基本一致。

鄢陵县实验中学组建两年多来,在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学校文化的认知定位和构建打造的过程中,我作为校长虽然坚持了下来,但是我迷茫过、动摇过、彷徨过……尤其是学校组建之初,人心不齐、理念不一,教职工中“懒、闲、慢、散”的作风流行,我所主张的“从严、从细、从实”的管理制度遭不少人诟病,甚至抵触。例如推行的考勤制度,就有不少的人抱怨太严苛。曾在许昌参加校长培训时与市直的个别校长交流中当说到严苛的考勤制度时,就有市直的校长说:“现在的学校还靠啥严格的制度管理呀,我们学校都是靠文化管理的。”(其言下之意有二:一是说严苛的考勤制度有粗暴之嫌,应依靠或引导人的道德自觉去工作,方显出管理的和谐与人性化;二是说他们学校已达到可以“用文化管理学校”的高度或发展阶段。)这让我在很长的时间陷于苦恼之中。直至此次参加苏州培训听了孙占林教授的报告并与其当面交流,让我遇到了知音,找到了学校管理理论的支撑点,也坚定了我原有的办学理念和信心。

二.对孙占林教授报告《品牌建设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管理》中的主要观点的认知和点评:

观点1.用文化管人是比较靠谱的。然而把文化和制度对立起来,显然,失之偏颇。如何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刚”和“柔”的关系,是当下无法回避的问题。

笔者:赞同孙教授的观点。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手段与成效的终极水平和目标,但文化和制度绝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亦是刚柔相济、互为保障、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学校管理机制的定位中,是“刚”多一点儿还是“柔”多一点儿,要据不同的校情而定,要据学校所处于的发展阶段而定。

观点2.突出文化管理在于强调文化的引领作用,在于如何把人性化的诉求浸润到规章制度中去,用制度的刚性来保证大多数人的话语权,用看得见的方式来践行民主。

笔者:赞同孙教授的观点。即文化确实具有引领作用,但文化的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用制度来体现,且需有刚性的制度作保障。离开了制度刚性作用的保障,文化的引领作用及延续也会失去。

观点3.人们在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文化管理是基于情感(感性)的无关原则的关爱(柔性)。制度管理是基于制度(理性)的关乎原则的约束(刚性)。这显然是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其原因:一是认为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片面理解人性的需求,侧重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关怀,满足于表面融洽关系和氛围的营造。忽视人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公平、民主的精神需求。二是认为传统文化从和谐的整体出发,推崇的群体合作精神建立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上,排斥制度环境的建设。在熟人社会的圈子里,“面子”高于一切,用含糊和微妙性以冲淡组织中的矛盾冲突,达到一团和气。三是传统文化中的“讳文化”的影响,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简言之,在权力和地位面前,只有利益而没有是非。制度永远都是对下不对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笔者:人们在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文化管理只是基于情感的柔性管理,而制度管理只是基于理性的刚性管理。这显然是把二者割裂或对立开来。文化管理中也须有制度的因素,且制度本身就是文化。

观点4.文化管理的特征:一是文化管理以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性为基点。尊重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受人尊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是人性至深的本质。“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三国·刘劭《人物志》)“渴求别人重视是人类的天性。”(约翰?杜威)二是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承认、尊重并维护彼此的尊严,是人们相互合作的人性基础。就社会整体而言,有尊严的生活意味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的良好社会秩序。当今实现人的有尊严的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公正(公平正义)、民主、尊严是人性需求的核心价值。三是善解人性、善通人意,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善解人性、善通人意”的法宝。四是文化管理又必须以规范、有序为最基本的前提和底线。而规范、有序的载体就是规章制度。民主方式则是实现公平正义,保障被管理者的话语权,维护他们尊严的有效途径。五是文化管理从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入手,关注人的情感因素。把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文化浸润在制度之中,用体现民意民智、符合客观规律、便于遵守执行的制度(良法)来进行民主的管理。在机制和秩序形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制度约束内化为一种大家认同的自觉习惯,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六是文化管理的基本思路:以人性需求为着力点。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理解人意,用广泛参与的方式通达民情,用严格的制度执行保障权益,用持之以恒的过程养成习惯。

笔者:从孙教授阐述的文化管理的特征来看,制度与文化不仅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且是高度辩证统一的,而且制度在和谐文化的构建中还发挥着基础性的功效。

观点5.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群体的价值观,它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我们只能通过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来推测。换句话说,特定文化环境中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习惯了的方式,就是文化的核心。

习惯隐含着一种态度判断,这个态度判断是否符合某种特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或社会风俗,则往往被人忽略了。所以,习惯有好坏之分。

制度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但它在人的行为中,却具有可认识和判断的意义。

但是,我们的任何制度都受到某种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观念是主导我们工作的价值导向,是管理中的文化体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得有什么样的制度来支撑。所以,文化与制度应高度统一。

笔者:是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群体的价值观,是内化于群体中并共同遵守的概念和习惯。之所以文化与制度必须高度统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得有什么样的制度来支撑,是须用制度来守卫和保持文化所引导的人们良好行为规则的底线。否则,便会有个体在观念、习惯和行为上突破底线,违犯规则,走向反面,破坏文化。

观点6.单个制度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以某个特定任务为目标,形成一个系列的制度,各制度之间相互补充,环环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单个制度的作用。系列的制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工作秩序。这就是制度生成机制。

机制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任务目标而形成的系列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的集合不是简单的凑合,需要从任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入手,以环节统辖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仔细研究流程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消除流程中的责任空白和责任交叉现象。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

秩序的形成需要机制,秩序的稳定需要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在秩序中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实现了的默认的规则。当某种习惯被一贯坚持和认识,并被冠以了价值判断的意义,那么它就具有规约性和道德意义。这就是秩序养成习惯

笔者:是的。秩序的稳定需要制度的集合生成的机制作保障,有秩序才能养成好习惯,好的习惯就是好的规则,好的规则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内涵着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彰显出规约和道德的评价意义,并最终激励人们对正确的行动做出选择。这就是文化。

观点7.教师权益视角的制度分类。学校最大的财富是教师,有了好教师就有了一切。从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角度入手,审视学校的制度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犹如冰山的一角,教师感触最直接的是分配制度,所有矛盾的爆发都来自于分配。所以分配的价值导向应是:优质优酬、多劳多得与和谐共享,并要关注和调整好它们之间的比例与结构。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用制度把“公平”让大家看得见。二是评价制度。支撑分配制度的是评价制度。所有分配的矛盾都来自评价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不科学。评价是为激励提供依据,激励的动力来自成就驱动和利益驱动,要关注如何平衡两种驱动力的评价制度。三是基础制度。基础制度提供评价数据,评价数据来自规范数据采集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粗放式的管理必然导致过程的准确数据的缺失或模糊,导致工作流程环节之间的责任缺失或责任空白。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各种数据自然就得不到教师的信任与认可。所以规范基础制度与流程是完善分配制度的基石。

笔者:只有在科学、细致、公平、准确的基础制度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评价数据才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准确的评价数据才能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所以,没有规范的基础制度,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公正性便无从谈起。

观点8.制度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根据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系统,梳理每个系统的现有制度,查漏补缺。侧重于制度和机制的“有没有”。依据是学校的每项具体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学校文化的表述有没有具体工作的支撑。第二阶段:在制度梳理的基础上,从制度分类、机制建设等角度入手,进一步梳理制度的系统集成程度,侧重于制度和机制的“全不全”。特定机制依据某项工作的运行、操作、推进是否顺畅、自然、简便、高效等,即“流程再造”。相关工作的联系和照应是否和谐和配套。第三阶段:在学校制度体系初步完善的基础上,从机制和制度的价值导向的角度,完善制度和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侧重于制度和机制的“好不好”。依据是有关制度和机制的执行是否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能够转变为教工的工作自觉,对营造学校文化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笔者:是的。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过程,遵循制度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即通过从“有没有”到“全不全”再到“好不好”的阶段性递进程序,查漏补缺,集成系统,注重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得到多数群众的赞同。这是一个“用制度唤醒良知,以良知促进行为,让行为成为自觉。”的过程。从而,构建起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三.实验中学学校文化初步构建的过程反思

(一)文化背景

我们鄢陵县实验中学是2016年8月新组建的一所县直公办初中,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多人、教职工182人。刚组建时学校情况复杂:教职工是从不同的学校整合而来的,原校际之间的教师素质差异很大,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师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遵纪律守规矩的意识都差别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新组建的学校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认识不一致、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都需要磨合并重新构建。有的受原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惯性影响,敢于管理、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意识欠缺,老好人思想严重,缺乏对新组建学校的整体观念、核心意识和团结协作合作精神;有的不顾学校的全局工作和整体形象对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应付,要权要利的意识强,讲工作、讲责任、讲贡献的意识弱。这势必在教职工群体中造成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和执行落实混乱不一,致使执行力不够,效果不好。二是有个别教职工在原学校已长期形成了“懒、闲、慢、散”等不良习惯作风,其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水平、依法执教的观念和人文素养都有待提升;三是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执业观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价值观的定位目标的追求意识教育都亟待进行并确实也必需一个过程。四是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素质偏低。

(二)文化举措

为了办好这所新学校,为全校师生顶层设计美好愿景,并早日实现美好愿景,力争缩短实验中学创建品牌学校的年限历程,我们立足于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准确定位学校发展和精准管理学校发展的目标,特推出了如下举措:

1.以“拓荒”思想确立校园精神。为凝心聚力,学校组建之初即将“拓荒精神”确立为实验中学的校园精神,即“从零起步,不怕吃苦,齐力担当,开辟新路,砥砺前行,战胜荒芜。”在2016年8月,我给全体教职工所作的第一个报告的主题是《拓荒——敢问路在何方?》。至今,“拓荒”思想和“拓荒精神”已经成为实验中学的主流思想和核心校园精神。

2.以校训引领师生发展品位。实验中学建校时即立校训,我们的校训是:“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其释义为:“有思想,才有梦想;有思想,才守规则;有思想,才敢担当;有思想,才懂感恩;有思想,才懂安全;有思想,才懂合作;有思想,才会做人;有思想,才会生活。有思想方有大气度;有思想方为大丈夫。”

3.以先进的理念确立学校办学目标。我校的八大办学理念:以先进一流的硬件设施保障教学环境;以严格的师生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科学精细的标准班分层教学提升教学成绩;以浓郁的教研氛围和独特的教研模式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以优越的食宿条件和安保措施保障师生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打造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心理健康;以主题独特、内涵厚重、立德树人、激扬正气的学校文化氛围引领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打造实验中学的核心校园精神;以全方位的爱心和服务让师生们享受到工作、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我校的办学档次品位目标初步定位:鄢陵排头,许昌一流。我校的办学发展历程目标定位:两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开新路,八年铸就品牌。

4.以精准的“管理”理论定位学校管理。我校在管理上突出两个字:一是“严”,二是“细”。这是我校最主要的管理特点。我们认为:所谓“管理”,就是不仅要“管”,而且要“理”,且重在“理”,首先在“理”。理是管的前提,不理而管,是盲管、滥管;管是理的目的,理而不管是枉理、空理。管当然要定制度、靠制度。那么,理是要做什么呢?首先,理就是要理事务的背景、理时间、理空间、理数量、理次序、理情势、理人物、理人的心理等。其最重要的是要理清人的心理:理清人的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因为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任何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一旦不以人的群体的心理作为基础都将成为脱离实际的虚无而软弱无力的摆设;其二,理就是要计算,要量化。我们是将师生工作、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对其成效结果的考核全部数字化,数字化就是量化,即建立起全方位的日常考核评价数据库(亦即孙占林教授所说的基础评价制度)。我们的理论是:没有计算就没有管理。

5.以规范的机制即“量化”制度集合落实“依法治校”,立足校情,打造“量化”文化。

有人说:三流管理靠人治;二流管理靠制度;一流管理靠文化。这与孙占林教授的报告中的话相近。(孙占林教授的报告:俗话说,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糊弄人,文化管人管住魂。)现代是民主社会、法制社会,靠人治肯定行不通。但是,我们认为也不能不顾校情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阶段,随意妄谈我们学校已经达到了可以靠文化管理的高度和水平。

我校的建校时间短,摊子较大,且校情复杂。我们当然不能采取人治的方法。建校之初,我校既有最大的优势,也存在最大的劣势,且二者是相伴而生的。最大的优势是:不少教师是在全县范围内选拔来的较优秀的教师,业务能力强;最大的劣势是:多数教师在工作中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不能做到相互沟通和配合,且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将学校视为一个整体并自觉维护学校整体利益和整体形象的大局意识;不少教师只顾自己所教的那一学科的成绩,而全然不顾学校的全局工作。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教师受原学校管理的惯性影响。办一所学校不容易,办好一所新学校更不容易。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班子涣散、管理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在对“学校文化”概念和文化管理的认知上,我们认为:搞学校文化建设当然需要定口号、刷标语、挂横幅、制版面、办橱窗、喷彩绘,搞硬化、绿化、美化和净化,这些都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和表面。根据我校处于建校之初的发展实际,现阶段只有制度建设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只有在制度支撑和维护下的教师团队精神才是学校文化内涵的真正核心、本质和灵魂。所以,当前办好这所学校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制度建设。我校只能先走靠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的路子,因为只有科学、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支撑和培养出教职工团结协作和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制度管理阶段是基础,学校不经过良好的制度管理阶段,就不可能上升到一流的文化管理阶段。只有先走好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这一步,学校才能向更高阶段的靠文化管理的一流水平迈进。

这与孙占林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学校制度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制度与文化是高度辩证统一的,学校制度构建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

我们认为,这一过程就是:用制度唤醒良知,以良知促进行为,让行为成为自觉。“自觉”即成学校文化。为此,我校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教代会走民主程序制定了《鄢陵县实验中学教职工管理办法》、《鄢陵县实验中学教职工量化积分奖励方案》和对学生全方位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教职工的德、能、勤、绩、廉等在学校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全方位纳入到制度的管控和考核之中,并将考核数据结果作为教职工的平时考核等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职称晋级、岗位设置和竞聘上岗等事项的最主要依据;同时将学生的言行、学习、生活、服饰、发式、安全等也全部归入制度的制约和评价之中。

6.以“梦”为主题,打造校园“梦”文化。为了使校园的外显文化(标识文化)与学校的文化内涵相统一,我校首先从校园建筑的命名开始,将办公楼命名为“启梦楼”,两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寻梦楼”和“追梦楼”,女生公寓楼命名为“慧梦楼”,男生公寓楼命名为“铸梦楼”。

“启梦楼”:取启智开化、启迪梦想、引领梦想、达成梦想之意。意指对学生的启智、启迪和引领既是对教师的功德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职责要求或教师自我实现的追求,这个梦既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

“寻梦楼”和“追梦楼”:取追寻梦想、为梦拼搏之意。意指学生建立梦想、为梦起航、畅游知识海洋,做到静、思、专、注,为梦拼搏之所。

“慧梦楼”:取智慧、聪慧、淑慧、蕙质兰心之意。意指知性女子的成梦之所,兼有休息之地的意思,一语双关。

“铸梦楼”:取钢铁、坚强、锻造、敢担当之意。意指勇敢伟岸的男子的成梦之所,兼有休息之地的意思,一语双关。

校园“梦”文化的创意即通天接地,又蕴含着学校的办学愿景。上通“中国梦”这一民族复兴的国家意志,下接教师们教书育人、学生们笃学成才的人生价值追求,中含学校的办学品牌目标定位。同时还与学校的校园精神(拓荒精神:从零起步,开辟新路)和校训(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思想,才有梦想)内涵相契合。“中国梦”——“教育梦”——“我的梦”,三梦相通,梦意相同,共处一脉,相辅相成。

(三)文化成效

建校两年多来,我们立足校情,直面问题,脚踏实地,建构机制,高位引领,规范发展。在创建品牌的奋进中,我校的文化建设已初步取得如下成效:

1.校训的确立: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对师生的价值引领,品味高远,不落俗套,已成为全校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2.校园精神,即“从零起步,不怕吃苦,齐力担当,开辟新路,砥砺前行,战胜荒芜”的“拓荒精神”已成为全校师生砥砺奋进,创建品牌的精神动力。

3.“梦”文化的校园氛围已激发全校师生主动将“我的梦”融入“教育梦”——“中国梦”的大盘之中。

4.制度建设的框架和内涵基本形成,评价机制日臻完善。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信度基本确立,“用制度唤醒良知,以良知促进行为,让行为成为自觉”文化建设的功效已经初显。

5.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初步形成,执行力显著提高。

6.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转变向好,“懒、闲、慢、散”的行为习惯基本消除。正能量得以激发,正气正在上升。

7.从严、从细、从实的学生管理规范集成系统,养成教育成效凸显。阳光少年、灵动校园、健康校园的目标初步实现。

8.独具特色的大教研模式——轮换式集体提炼备课模式已经形成,使精品课堂成为常态。定位于“把工作室建成推动教学的力库,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的本真”的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县域内起到的教学教研引领辐射作用已经突显,对本校“引进压力、逼迫上位、交流互学、协同共进、打造名师、培育专家”的机制已经形成。

9.调适学校外部环境的能力得以提升。家长学校的建立和家委会制度的实行构成家校共建的桥梁,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让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管理、支持学校管理和保护学校管理的机制基本成熟。

10.学校的办学举措广受关注,办学成效得以肯定,信度确立,评价向好,在社会上的良好口碑初步树起,品牌效应初显,品牌权重正在提升。

四.结论

1.学校建校时间短,刚走向创建品牌的路上,我们绝没有资格妄自尊大,但我们也绝不能妄自菲薄;我们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跟风;我们既要目标高远,又要心接地气;我们既要开门办学,学习吸纳人之所长,又要认清自己,立足校情,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办学之路。

2.学校还缺少积淀,但我们正在沉淀;学校还缺乏历史,但我们正在创造校史;学校没有办学模式,我们正在创造模式;学校没有理论,我们就创造理论;校园没有故事,我们正在演绎故事;学校没有特色,我们正在创造特色。学校没有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文化。

3.学校在创建品牌、构建机制的路上绝不能脱离自己的发展阶段。文化内含制度,制度即是文化。制度形成机制,机制即是文化。

4.至今,由学校各项制度生成的管理机制及其所打造出的以爱施教、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协同共进、充满正气、乐于奉献的师生团队精神就是我们的学校文化,也是我们的校园之灵魂。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立足校情铸校魂是品牌学校创建的必经之路。

优秀管理者具备的素质|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http://m.hitmaxz.com/xiaoxue/95948/

推荐访问: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相关阅读小学奥数 
热点推荐